返回首页|back to home page 返回首页|back to home page
〚 排版设计 · 叁 〛
  •  发布
  •  第二次修改
张擎天

字重——近几十年来中文版面发生的变化

本文为“字号·字重·字距”系列的第二篇,前一篇为《字号——近几十年来中文版面发生的变化》,后一篇为《字距——近几十年来中文版面发生的变化》。该系列尝试通过深入考察文字版面中的基本要素,来探究技术变迁过程中,中文文字排版的各种得失。“中文版面”这个概念非常宏大,本系列实际上着眼于一般性的、以文字为主的常规书籍的版面,兼谈电子媒介上用于阅读的长篇文章的版面。

一、书籍中的字重

字重也就是文字的粗细,大致对应于版面的灰度。中文书籍在近十几年来出现了字体变细的现象。

现今大部分的电脑正文字体都是根据铅字时代的字体进行数字化复刻而来的,尤其是书籍正文宋体大多都是根据“宋二体”复刻的。1而比较铅字时代的“宋二体”印刷效果“宋二体”是铅活字时代中国大陆地区的书籍正文印刷最常用的字体。和现在电脑里的诸多宋体,不难发现现在电脑里的复刻字体似乎都比铅字字体更细。

图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耐人寻味。首先,图片里展示的是宋二体的印刷效果,铅字印刷属凸版印刷,压印时油墨会微微扩张,因而印刷效果会比原稿稍稍粗一些假设由纸面原稿到金属活字这一过程是忠实还原的。。假如电脑字体是按照铅字原稿来描绘的话,那它确实会比铅字印刷效果稍稍细一些。并且,现今通用的平板印刷几乎没有油墨扩张的现象,因而使用电脑字体印刷出来的文字不会变粗,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今用数字化复刻字体印刷的文字比铅字时代的同一款字体印刷的文字更细的现象。

图像
从上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现今的用电脑复刻字体印刷的文字比以前的用铅活字印刷的文字要细。
图像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现今的电脑复刻字体的粗细和“宋二体”原稿基本相当,说明它们确实是参照原稿来复刻的。于是导致了实际印刷时文字偏细。(右图的具体字体,第一行:方正书宋;第二行:中易宋体;第三行:汉仪书宋二;第四行:华文宋体。)

在一些情况下,稍细的文字确实能符合书籍整体的气质,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偏细的文字不利于长文的阅读。要读得舒服,文字版面的黑白对比就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2文字太粗太重,看上去就是黑压压的一片,给人的压迫感很强(这个问题在现今的书籍上几乎不会出现)。文字太细太轻,就会显得过于轻飘,眼睛抓不住字(这个问题在现今的书籍上时有出现);考虑到视觉上黑色具有收缩性,白色具有扩张性,文字的黑如果压不住纸张的白,文字就会发虚,甚至会给人微微的眩目感。(可以再回看一下本文第一张图,感受一下其中的区别。)

专业的字体设计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方正基于书宋改进推出了新书宋旧称精品书宋。,汉仪新设计了玄宋3,华文则做了多字重的复刻(其中华文书宋比常见的华文宋体更适合长篇正文的排版)。它们相比于较旧的数字化正文宋体来说,都稍稍加大了字重,以便在现代的印刷条件下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常规的书籍的排版设计,应当优先选择这些字重更恰当的字体。方正的雅宋,GoogleAdobe联合推出的思源宋的字重也是合适的。

图像

 

 

另一个问题是,现今的一些书籍会选用不是为书籍正文而设计的字体来排印,比如使用报宋、字典宋之类的字体来排印一般的书籍4。报纸和字典由于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下大量的信息,因而文字都会排得很密集,字号也较小。在这种条件下,报纸和字典的字体通常都会设计得较细,同时字面也往往设计得较大,以便在较为极端的排印条件下也能让文字看得清楚。而对于书籍来说,把这些较细的字体直接放大到一般的字号后,效果并不利于长文阅读。

图像
现代电脑字体的粗细对比。可以发现书宋(前两个)的设计比字典宋(中间两个)和报宋(后两个)更粗。(但不代表这些字体的字重就是最恰当的,原因前文已述。)
图像
铅字原稿的粗细对比。可以发现书宋(宋二)比字典宋(宋一)设计得更粗。

出现误用字体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些设计师对于各种字体的适用场景缺乏了解,张冠李戴。5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设计师们发现了如今书籍正文宋体同质化严重,并想要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字体,为作品增加些个性;但不幸没有考虑到长文阅读的舒适性,反而弄巧成拙。++++但不管怎么说,“有更多不同的正文宋体可以使用”这个需求真实存在,它激励我们去创作更多优秀的书籍正文字体。第三,也有可能是对版面的“精致感”的片面追求导致设计师选择了过细的字体;一般的书籍的设计应当始终以阅读的体验为准绳,好看的东西不见得好读,好读的东西往往不会“那么好看”。

上述问题在铅活字时代几乎不存在。或许是因为一来当时受条件限制,可供选择的字体确实不多,人们也没有多尝试不同的字体来换换风格的想法。二来可能是因为在当时,文字排版是一项需要受过专门训练才能上岗操作的工种,技术工人对各个字体的适用场合了解较多,不像现今只要有电脑人人都可以使用字体。三来在当时如果要检验排版效果,就必须把文字试印出来,人们能很直观地了解到排版的实际效果;而如今在计算机上可以直接预览,还能随意放大缩小,于是人眼看到的其实不是最终印刷的样子✽✽✽✽计算机渲染文字的方式在不同的软件里可能会不同,并且可能会改变文字的实际轮廓造型。同时,即便是相同的造型,在不同的大小下,它们的黑白关系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电脑上看起来效果良好的排版,在实际印到纸上后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图像
某款报宋的排版效果。在屏幕上看起来感觉还不错对吧?但假如用这个字体去排印书籍,效果不会好。

二、电子媒介中的字重

在电子媒介上,情况很不一样。手机、电脑等设备通常选用黑体作为正文字体,在文字的粗细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计算机相比于传统的印刷媒介来说,在色彩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这在带来更广阔的设计多样性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首先,在大部分情况下(比如网页等),计算机都是默认背景为白色,文字为黑色。然而,纯黑和纯白的对比过于强烈,长时间阅读容易引起不适。纸质书由于纸张本身就微微偏黄,不是纯粹的白色,因而不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可以选择在电子媒介上把背景设计成浅灰色(也可以带有颜色倾向),减弱背景和文字的对比。当然,也有人选择把文字设计成深灰色,也能有类似的效果。总的来说,修改背景的颜色比修改文字的颜色更有效。因为版面上“白色”部分的面积总是多于“黑色”部分,同时“白色”对眼睛的刺激更强烈,因而调整“白色”的深浅对改善黑白对比效果更为显著。不少软件的“阅读模式”都使用了这一思路。####但假如一个网页上的内容是用来让用户“阅读”的,却还要用户额外打开“阅读模式”,那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网页设计失败了。

图像
左:纯白的背景和深灰色的文字。右:浅灰色的背景和纯黑的文字。在长文阅读中,右边的黑白对比会更舒适。

其次,电子媒介本身的性质与纸质媒介非常不同。纸质媒介自身不发光,必须依赖外部的光照才能阅读。因而,它的使用环境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定——太昏暗的环境无法阅读,太强烈的光照(如日光直射)伤眼,只有在白天非阳光直射处,或者夜间明亮的人造光源下才是可能的阅读环境。设计时只需要考虑这些环境下的文字和背景的黑白对比即可。而电子媒介自身可以发光,使用环境大大拓展。除了强光直射下依然不适合阅读外,在昏暗的,甚至是几乎无外部光源的环境下,也是合理的使用场景。这样一来,在较明亮环境下合理的黑白对比,在较昏暗的环境下可能就太刺眼;而在昏暗环境下舒适的黑白对比,在明亮环境下又可能对比不足。※※※※偶尔,调整屏幕亮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仍然有很多情况无法依靠这种操作来改善,毕竟调整的是“亮度”而不是文本和背景的对比度。(相信大家都有过在昏暗环境下把屏幕亮度调到最低,但依然觉得白色太刺眼的经历。)

第三,近年来在手机、电脑上流行的“深色模式”又给上述问题增添了一个维度。深色模式究竟是为了解决深夜等昏暗环境下白色过于刺眼而设计的模式,还是一种可以全天候使用的模式?明亮和昏暗的环境对文本和背景的对比度要求截然不同,要同时兼顾非常困难。深色模式究竟应当优先适配哪一种使用情境?实践中很容易顾此失彼。⊙⊙⊙⊙现今有一些可变字体可以在深色模式和浅色模式下变换不同的粗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黑白对比的问题,但它同样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图像
某两个不同的阅读类软件的深色模式效果示意。甲软件的黑白对比在大多数情形下比较合适,而乙软件的黑白对比似乎是专为深夜不开灯钻被窝里看书的情形设计的。事实上这两个软件都把深色模式叫做“夜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似乎乙软件更加契合这一设计目标。

另外,目前大多数软件的深色模式依赖算法自动转换,但这些算法不见得尽善尽美。例如,在微信公众号的算法中,较深的文字(比如黑色、深灰色)在深色模式下会被转换成浅灰色,较浅的文字则可能会保持原来的颜色。比如当文字的颜色为“R: 90, G: 90, B: 90”时,在深色模式下,文字的颜色不会改变。此时,在通常的光照条件下,文字在深色的背景下就显得太深,与背景的对比不足,令人难以阅读。除非是在深夜微光环境下才能看得比较舒服。

图像
当文字的颜色为“R: 90, G: 90, B: 90”时,在浅色模式和深色模式下的效果。我不清楚您现在是在何种环境下看到这张图片的。如果是非常昏暗的环境,那您可能觉得左边浅色模式太刺眼,右边深色模式正合适;如果是非常明亮的环境,那您可能觉得左边浅色模式正合适,右边深色模式看不清。但是,不能就此推定说微信的深色模式是为昏暗无光环境设计的,因为它对于浅色模式下纯黑色的文字,反而会转换成明亮的浅灰色,导致在昏暗无光环境下过于刺眼。

同时,对于电子媒介上常见的彩色的文字、高亮背景、下划线等元素,在深色模式下的自动转换结果也并非一直都能让人满意,有时转换后文字和高亮背景的颜色会非常接近,实在无法看清。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优化软件的自动转换算法,或者提供可以分别对浅色模式和深色模式进行单独设计的相关功能,甚至是开发可以根据环境光照来自动调整文字与背景的对比度的功能。这又是文字排版领域的一个新的命题。

 

 

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字号——近几十年来中文版面发生的变化》。

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字距——近几十年来中文版面发生的变化》(待发布)。


注 释

1

关于“宋二体”,可参见:《徐学成的故事》《京、沪、鄂“三厂·一所”印刷活字设计概况》《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目前的计算机字体中,至少有“方正书宋”“汉仪书宋二”“华文宋体”“中易宋体”等是根据“宋二体”复刻的。

2

除了文字整体的粗细外,文字内部的粗笔画和细笔画的粗细对比(通常是横细竖粗)也对长篇文本的阅读舒适度有影响。用于正文阅读的字体,它的内部笔画的粗细对比不宜过于强烈。粗细对比十分强烈的字体可以用于大标题,或者用于大型的海报、展板、招牌等场合,看起来精致优雅,但不适合用于正文排版。

3

关于汉仪玄宋的介绍,以及对于中文宋体字在现代书籍印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请见《大师系列|看不到的宋体字——汉仪玄宋》。

4

方正宋一”和“汉仪字典宋”是根据“宋一体”复刻而来的,“宋一体”原本是用于排印《辞海》的字体,可参见:《徐学成的故事》《京、沪、鄂“三厂·一所”印刷活字设计概况》《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方正报宋”和“汉仪报宋”是根据“641体”复刻而来的,“641体”常常被用于报纸的排版,可参考《京、沪、鄂“三厂·一所”印刷活字设计概况》《报宋 - 维基百科》。

5

关于各种字体的适用场景及其原因,以及其他更多的思考,可参见《LIVE!制书实话|杨林青:我为什么要编一本 中文字体应用手册?》第1650秒至3356秒。